觀《惡魔教室》論群體認同與寬容

聲明:本文透露包含結局的大部分劇情,進入閱讀前請自行斟酌。

  「你以為像納粹那種瘋狂政權不會再重新出現嗎?」電影中的老師雷納在一所高中教授一門稱作「獨裁」(autocracy)的科目。最初,在課堂上他和學生討論什麼是獨裁、獨裁的定義、造成獨裁的原因,以及所產生的影響。本來課程進行地相當順利,但是雷納為了要讓學生了解「真正可怕的專制」,他決定在第一個計劃週進行一項大膽的實驗──模仿法西斯主義的手段,要求學生在上課時間必須尊稱他為「威格先生」、想表達意見要起立發言;而後更要求學生呼口號、成立名為「浪潮」(Die Welle)的組織、設計圖騰、甚至統一服裝為白襯衫、敬禮時要比手勢…
  原本對極權體制不以為然的一些學生,竟然逐漸對浪潮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並且積極擴張影響力,但是越到後來情況越趨失控:包括在各處張貼浪潮圖案、聚眾鬥毆、在校園內製造衝突與對立,搞得校內人心惶惶,還引發學校行政人員關切。其實早在這以前,機靈的女主角卡羅便已經發覺整個計畫不對勁,因而努力推行「反浪潮」運動,也引起大家的注意。她以堅持不穿白襯衫表達她的抗議;另一方面,浪潮瘋狂支持者提姆的行為舉止益趨激進,終於使雷納體認到事態嚴重,決定解散浪潮、不要再玩下去了。在最後一天的告別大會上,雷納發表演說,精彩的內容贏得全場歡呼鼓掌;但說完隨即宣布停止浪潮的任何活動,「你們回家吧!」
  正當眾人準備離去之際,喪心病狂的提姆無法接受,跳上講臺拔槍威脅群眾,口中唸唸有詞、不斷歌頌浪潮,稍後竟然開槍打傷同學。眼看連雷納都放棄浪潮了,提姆激動地飲彈自盡。全片以眾人哀痛逾恆、雷納被逮捕、押上警車時的懊悔表情收場,終於結束為期一週的鬧劇。

  整部影片的劇情發展看似離譜誇張,但實際上卻有許多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第一個是有關極權政治何以能夠快速崛起與獲得眾人支持、認同的原因;第二個則是在極權之下,個人對於整個群體的認同問題,還有群體對於個人差異的寬容問題。以下是我的看法。
  由歷史上的經驗來看,極權(獨裁)政權的出現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電影開始後不久,雷納和學生之間的討論便已透露了很多關於獨裁政權形成的可能因素:高失業率、貧富差距大、社會不公、經濟不景氣。我們也知道獨裁政權的特徵:由一個人或少數人組成的團體統治,而且決定大眾應該信奉的價值、嚴密監控所有人民,甚至企圖徹底改造社會。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一種至高無上、不容挑戰的意識形態。還有,在達到其遂行統治的目的之前,能夠獲得大眾的擁戴,必定有足以迎合多數人需求的理念。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所領導的納粹、法西斯正是因時機恰當(全球經濟大蕭條)加上符合民眾期望的政策(撕毀凡爾賽和約、發展工業振興經濟、建立一個偉大的帝國…等)而得以脫穎而出,迅速席捲各地。回顧電影中的場景,浪潮能發展得這麼快,不也是因為切中了良好時機(青少年血氣方剛的人生階段),以及迎合學生心理(同儕間重視友伴關係與追求團體歸屬、認同感),再加上制定共同的核心價值(口號:「紀律就是力量!」),才能壯大嗎?故,整個故事的情節發展儼然是當年納粹政權興起、大盛、衰亡的縮影,僅是時空背景的差異而已,其餘則如出一轍。由此觀之,浪潮的消長過程便不難理解──法西斯主義的借屍還魂。
  有崇高遠大的理念、目標作為奮發向上的動力固然是好事,但是諸如納粹和浪潮之類的群眾運動最後往往都會失控,走向偏執激進、往而不返的極端。或許最初組織成立的宗旨是良善的,不過經由群眾對領導人和中心價值的盲目崇拜,其原意即可能被曲解。再加上非理性的感染、發酵,造成的嚴重後果恐怕連領導人都無法控制。
  在一個為特定事物瘋狂的群體中,必然仍有頭腦清楚、保持理性思考的人。他們深知群體正在被錯誤的洪水吞沒,憑著一顆良心當起了中流砥柱,大聲疾呼、奔走遊說,意欲挽救失控的局面。可想而知,這些人是不可能有「群體認同」的。劇中的女主角卡羅正是此類人物的典型代表。她發現情況不對,不僅拒穿象徵浪潮的白襯衫,更幾度未到班上課;甚至還聯合其他同學著手印發傳單,呼籲校內抵制浪潮蔓延。其反抗精神頗令人敬佩。
  不幸的是,就群體的方面來說,此等「良心份子」卻是他們推行運動的絆腳石、大家的眼中釘,恨不得除之而後快,遂想盡辦法將反浪潮人士排除在外。是故,當一個群體逐漸團結、不斷強化其中心思想時,也就意味著排他性增加、對異議份子的打壓排斥亦隨之更為明顯與激化。在此條件下,要群體對特定個人寬容,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這種現象從電影中浪潮成員對卡羅等一班人的反感,以及對其敵對組織「無政府」的仇恨即可明瞭。
  另外,我們拿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為例,本來是由毛澤東發起的奪權鬥爭,利用青年學子組成紅衛兵,負責推行基層運動、實現他「由下而上的革命」。後來權力雖已奪回,但紅衛兵在各地的行為卻日益失控:大肆批鬥、羞辱、甚至殺害知識份子與異議人士,破壞無數珍貴的古蹟文物,人際間的道德倫常更蕩然無存。毛澤東最後的手段,就只剩下鎮壓紅衛兵以結束動亂,留下「十年浩劫」的傷痕。而這群狂熱效忠「毛主席」的年輕人,徒然成為一個領袖和扭曲意識形態的犧牲品。同樣地,劇中為浪潮解散而自戕的提姆,在臨死前依然高喊:「浪潮將永遠存在!」一個青春生命就此殞落,豈不痛哉?這不也顯示了一個瘋狂群體的可怕與可憐嗎?對群體內的差異無法寬容,又何嘗不是一種災難呢?
  一個群體,基於成員間共同信仰的理念,互相砥礪、成長,將整個群體的水準向上提升,在促進成員團結與加強情感聯繫的同時,也容忍群體中的歧異和多樣性,如此才能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創造多贏局面。但假如因過度崇拜某種價值、受了不理性的蒙蔽,深陷錯誤的泥淖而不自知,則會將群體導向極端、偏激、集體瘋狂,視群體內部的歧異如寇讎,不停地鬥爭、內耗,致使無人得其利反受其害,甚至將所有人帶向自毀毀人的悲慘結局。歷史上有太多值得借鏡的先例了。

  《惡魔教室》這部電影的表現手法實在高超:不僅貼近一般大眾都經歷過的學校生活,其情節曲折離奇、高潮迭起,結局亦如此震撼人心,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希望在觀賞完以後,我們都能對關於群體認同與個人差異寬容的議題有更深層的了解;同時,也為先前許多歷史悲劇的形成原因有更多省思,警惕世人不要再重蹈覆轍。

Leave a comment